钟馗英名传千古
为民驱邪纳祥福
钟馗故里出“馗王”
重现浩气发异光
遭受历史不幸而消失千年的民族之瑰宝、传统文化之精华——“灵璧钟馗画”,如今又在钟馗故乡——安徽省灵璧县重放异彩,走向世界。这要归功于被誉为“当代馗王”的退伍军人、著中画家陈光林。
我国历史的章页上留下了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钟馗打鬼的故事,钟馗扶正驱邪,无私无畏、疾恶如分的性格世代流传。早在唐代钟馗的形象就已出现在我国绘画艺术作品中,据史料记载:天宝年间,应唐玄宗之诏,素有“画圣”之称的盛唐画家吴道子为玄宗梦里的钟馗画像,这有史以来的第一张钟馗画博得龙颜大悦,唐皇亲自提笔蘸墨在画上题字“疾恶状元、斩邪将军”。而后又遗臣专程把此画送到钟馗的故乡——安徽灵璧县悬于县衙,替官府镇邪消灾,为百姓驱邪迎福。清初著名学者金植在《不下带编》中记载:“钟馗乃灵璧人,至今后裔在焉。”由于吴道子超凡脱俗的画技和钟馗画迎福纳祥的特殊作用,吸引历朝历代众多百姓和画师赶来进香朝拜与临摹探研。加之,灵璧钟馗画与民间流传的钟馗故事相绾合,加上历代文化墨客的操瓢大泼,更具有眩目迷人之魅力。明、清两代是灵璧钟馗画的鼎盛时期,邑中画店林立,画商云集,每岁可售数万纸。灵璧钟馗画1915年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膺金奖,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并为港台、新加坡等海外客人争相购藏,蜚声世界。清代齐周华在《名山藏画副本·钟馗像赞》中云:“由吴道子画能通神也,无如天下传写,渐失其真,惟灵璧所画,往往不脱道子原格,故世群推之。”因此,只有灵璧的钟馗才最具正统、灵璧籍画家笔下的钟馗才最为世人所称道。
酝酿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如今又汹涌澎湃搏击着这块古老而文明的土地,激荡着华夏炎黄子孙的心潮,更激励着钟馗故乡灵璧画师们的心怀。“弘我中华之国宝,扬我民族之文化”,已为时不我待!著中画家、退伍军人陈光林在这块艺术殿堂以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为祖国传统文化再绘出精美佳作。
生育在这块充满神奇色彩土地上的陈光林,原是济南军区某部宣传战士,几年军营生活为他的绘画打下良好基础。他绘制的反映战士生活的幻灯片,在军区获过奖,绘画作品上过《解放军报》。他退伍以后考入了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深造。
从小就直接受到“钟馗画乡”熏陶的陈光林,为揭开钟馗画神秘的光环,让钟馗画乡重振雄风,还访遍灵璧的乡乡村村,搜集整理有关钟馗的各种传说,丰富阅历,开阔眼界。为了画钟馗他常三更不眠,笔耕不辍,寒来暑往十几年,不知送走多少个黑夜,迎来多少个黎明。终于,在钟馗画的研究上独树一帜,技艺超群。其作品融民间、传统和历代文人画之精华,气魄雄伟,奔放豪壮,挥洒自如。在造型构图中笔线相结、笔法多变,落笔沉静果断、风骨遒劲、浓焦湿润相辅;着色、用墨上画家进行了大胆扬弃,善浓墨、泼墨点染、枯湿均明见功力,使作品更加厚重、凝炼、力度强悍;在用色上浓墨淡色交相辉映、淋漓痛爽,清古肃穆,具有传统与时代气息相结合的神秘感;钟馗面部融古纳今,貌头虬须,环目圆睁,特别是虬鬓的处理,破笔丝垛,逆入平山,坚如钢针而又飘洒欲仙,是前无古人的独特创意;他的用线不难看出“画圣”吴道子的神韵和风范,但又绝非满纸“吴风”。其作品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走入又走出了传统。从作品的整体来看,陈光林是将吴道子“当风”的线条,任伯年的“浅淡着色”,高其佩的“超脱的用墨”融为一体,又注入了自己内在的意识及灵璧民间的造型特点,从而成功地逆造了了钟馗刚强正直、无私无畏、疾恶驱邪,其势咄咄的性格特征。
钟馗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绘画题材,作为钟馗故里的画家陈光林,1991年创办了我国40年来第一家“中国灵璧钟馗画苑”,受到中央、省、地、县领导和艺术界前辈及同行的关注,把钟馗画向更高层次的审美领域推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游客在大陆接受的最珍贵的礼品之一就是钟馗故乡陈光林的钟馗画。其作品多次应邀在上海、北京、南京、广州、台湾、香港、日本、美国、港台等地展出,流传到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美国、港台等国家和地区。这除了他精深的艺术造诣和拥有一个被海内外收藏家誉为“当代馗王”之美称外,更有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陈氏钟馗非常灵验,家中挂着一幅,可保吉祥平安,一旦遇有邪魔作祟,画中钟馗的利剑,就会借着陈光林名字中的‘光’字,而在午夜时分闪闪发光,为你驱邪迎福,消灾避难。”传说必定是传说,但,陈氏钟馗画,犹如正义之神悬于居室,无疑给人一种安全感、优越感以及艺术美的享受。
(冯强 新闻出版报特约记者《新闻出版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主办 1994年7月9日头版头条)
|